全國勞模高喜喜:有一雙能喚醒數控機床靈魂的手
2016年11月30日 08:30機床商務網點擊:8606作者:杜娟
【中國機床商務網 行業(yè)精英】在機加車間機器不間斷的轟鳴聲中,穿著藍色工作服的高喜喜從一排排數控機床的過道中走過來,臉上帶著謙虛的笑容,顯得有些靦腆。面對車間里一個個形狀大小不一的零件,高喜喜如數家珍:“這是薄壁類的一種零件,加工起來比較困難,這個是我設計進行輔助加工的一個工裝,有了它就方便多了。”從一塊塊原材料的毛坯,到眼前不同樣式和作用的零件,高喜喜通過自己對數控機床的熟練操作,完成了加工過程中的關鍵性轉變。
自主學習:帶動車間形成“高喜喜效應”
從高中畢業(yè)進入西安技師學院學習數控機床專業(yè),到進入公司成為一線工人,二十多年來,高喜喜學習的腳步一直沒停過。“選擇數控機床專業(yè)主要是因為興趣,再加上當時這方面的人才也比較稀缺。真正接觸之后,就喜歡上了這個職業(yè),也就堅持著學習下去。”
攻絲器是機床的一項重要功能,但由于部分機床上并沒有配置控制它的程序,操作起來很不方便,一個零件甚至需要好幾臺機器才能加工出來,產品的加工周期被延長。在這種情況下,高喜喜通過對進口設備的資料進行自學,在掌握了設備的全套功能之后,完成了對程序的開發(fā)和對攻絲器的控制。同時,他將原本只在普通機床上有的滾花工藝也開發(fā)到了數控設備上,使數控機床也能一次完成車削和滾花的工序,徹底完成嵌件類零件的數控加工開發(fā)。高喜喜的努力,充分挖掘了數控設備的功能,解決了嵌件類零件的產能瓶頸,不僅將加工效率提高了40%左右,還縮短了零件的加工周期。
高喜喜作為車間的技術榜樣,他在空閑時間學習的行為也感染了很多人,在車間中形成了“高喜喜效應”。“這個主要是指學習氛圍的營造和培養(yǎng)。以前工人們下了班,休息的時候就是各玩各的,我更多的是用這個時間對一些專業(yè)知識進行自學。”高喜喜通過學習獲得的榮譽,工人們看在眼里也記在心里,慢慢地,整個車間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工人們主動在下班時間學習技術理論。而在高喜喜看來,學習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其實在休息時和同事們聊天也是一種學,也許你有某一方面不太了解的,而另一個人比較清楚,能說幾句話點撥一下,這也是一種學習。”
敢啃硬骨頭:“有問題就要積極想辦法解決”
作為機加車間的一線工人,在生產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問題肯定是有的,但重點是人也要積極想辦法、找竅門解決嘛。”高喜喜笑著說,“東西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多年來,“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立足崗位創(chuàng)新,不斷攻破難題”的工作目標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中,他也不斷地用實際行動踐行著。
“平時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主要是在工裝和刀具的設計上,工裝的設計是常見的工作。”“薄壁類動主觸頭”是高壓開關設備斷路器滅弧室的核心零件,這類零件的壁厚只有3到5毫米,加工過程中容易產生變形,“甚至手稍微一使勁都會變形。”對這類動主觸頭的加工也一直是困擾車間的一個難題。“一開始這種零件是在普通機床上加工,因為零件的壁很薄,進行人工操作,手的力度可以把握。但是人工一個一個加工,基本可以說是沒有效率的。”為了讓零件在數控機床上也能順利加工,高喜喜自制了一套工裝,把零件套上工裝再進行加工,變形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加工方法進一步簡化,加工效率和零件精度提高,并且保證了零件加工質量的一致性。到現在,他設計的這個工裝都一直運用于一線生產,并且對今后的零件設計也提供了借鑒。
“細長軸類的,就是活塞桿這方面的加工起來也比較麻煩。所以還是自己想一些小竅門啊,也是讓加工更方便。”在產品試驗過程中,活塞桿上的銅套經常脫落,為解決這一情況,高喜喜為其制作了一套壓套工裝,既簡單又實用,并且直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fā)生一起銅套脫落現象。
除了在工裝上的創(chuàng)新,2010年至今,高喜喜自制加工刀具累計30余種,涵蓋鏜孔刀、鉆孔延長桿、刀座等,加工零件10000余種。為企業(yè)節(jié)約刀具費用約60000元。“申請倒也談不上,其實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工具,但是實用性是很高的。”
遇到問題、不怕問題、解決問題也成為高喜喜的工作信條,得到了更多人的贊許和傳承。
傳幫帶:努力做好“移動硬盤”
近年來,技工已經成為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yè)關鍵性奇缺人才之一,技工短缺狀況在全國帶有普遍性,全國的數控機床操作工缺口高達60萬人。作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高喜喜也積極承擔著數控機床操作技術的發(fā)展與傳承。
對于剛進車間的新人,高喜喜有“傳、幫、帶”的傳統(tǒng)。“新人剛進車間,雖然課本上的知識都有學習,但和實際操作之間差距還挺大的。”每天,高喜喜會在自己的工作完成之后,在車間中進行觀察,大家有什么技術上的問題,他看到后都會及時指出,幫助工人進行改正。“主要還是技術方面,把我的一些經驗告訴他們,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另外,高喜喜也善于將自己當做一個“移動硬盤”。“希望自己像一個移動硬盤一樣,把經驗儲存住,供大家分享。”
高喜喜也會在西安技師學院的邀請下,給在校學生開展技術講座,解決學生的實際操作問題,拓展思路,使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同時,高喜喜也參與數控機床操作技師考試的答辯工作,從基礎的層面保證技師的技術水平。
技術的傳承僅靠一個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一代一代的傳承。我的力量可以傳承和帶動一部分人,另外的人再傳承給其他人,主要是一個輻射帶動。”高喜喜說。面對技術人才的斷層和流失現狀,高喜喜也從技術工人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國家的政策上可以支持和鼓勵,出臺一些技術人才培養(yǎng)的方法。”另一方面,社會對技術工人的偏見也希望能少一些,“其實說是平等的,還是有很多工人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技術工人也要擺正自身姿態(tài),努力把技術提高,把工作做好。
在繼續(xù)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前不久,高喜喜被評選為西安市總工會第十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肩上的膽子也更重了。新的任務,就有新的想法。高喜喜為自己定下了“立足一線、適時溝通、及時反饋、積極宣傳”的工作方針。“這個主要就是上傳下達。把工會的一些政策和信息積極的宣傳給廣大工人們,也廣大職工的合理訴求反映給工會,積極溝通,解決問題。”
從普通銑工到數控機床操作員,從操作員到技術攻關帶頭人,高喜喜一直把“超越自我,不斷進取”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超越。“干一行就要愛一行、專一行,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也是數控人應該有的精神。”高喜喜這樣說道。 (原標題:全國勞模高喜喜:有一雙能喚醒數控機床靈魂的手)
(本文來源:華商報)
全國勞模高喜喜:有一雙能喚醒數控機床靈魂的手
熟悉高喜喜的人都知道,他性情溫和、話語不多,在工作中卻有著一股堅持不懈的韌勁。從一開始剛進西安西電開關有限公司,面對零件圖紙進行加工時容易出錯,到現在,“看到圖紙就知道怎么加工、怎么操作,大腦中能自動反應過來,中間大致需要什么樣的程序,不會有別的什么問題難倒自己。”22年來,高喜喜一直堅守在工作線,不斷實現對自己的突破和超越,對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傳承。自主學習:帶動車間形成“高喜喜效應”
從高中畢業(yè)進入西安技師學院學習數控機床專業(yè),到進入公司成為一線工人,二十多年來,高喜喜學習的腳步一直沒停過。“選擇數控機床專業(yè)主要是因為興趣,再加上當時這方面的人才也比較稀缺。真正接觸之后,就喜歡上了這個職業(yè),也就堅持著學習下去。”
攻絲器是機床的一項重要功能,但由于部分機床上并沒有配置控制它的程序,操作起來很不方便,一個零件甚至需要好幾臺機器才能加工出來,產品的加工周期被延長。在這種情況下,高喜喜通過對進口設備的資料進行自學,在掌握了設備的全套功能之后,完成了對程序的開發(fā)和對攻絲器的控制。同時,他將原本只在普通機床上有的滾花工藝也開發(fā)到了數控設備上,使數控機床也能一次完成車削和滾花的工序,徹底完成嵌件類零件的數控加工開發(fā)。高喜喜的努力,充分挖掘了數控設備的功能,解決了嵌件類零件的產能瓶頸,不僅將加工效率提高了40%左右,還縮短了零件的加工周期。
高喜喜作為車間的技術榜樣,他在空閑時間學習的行為也感染了很多人,在車間中形成了“高喜喜效應”。“這個主要是指學習氛圍的營造和培養(yǎng)。以前工人們下了班,休息的時候就是各玩各的,我更多的是用這個時間對一些專業(yè)知識進行自學。”高喜喜通過學習獲得的榮譽,工人們看在眼里也記在心里,慢慢地,整個車間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工人們主動在下班時間學習技術理論。而在高喜喜看來,學習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其實在休息時和同事們聊天也是一種學,也許你有某一方面不太了解的,而另一個人比較清楚,能說幾句話點撥一下,這也是一種學習。”
敢啃硬骨頭:“有問題就要積極想辦法解決”
作為機加車間的一線工人,在生產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問題肯定是有的,但重點是人也要積極想辦法、找竅門解決嘛。”高喜喜笑著說,“東西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多年來,“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立足崗位創(chuàng)新,不斷攻破難題”的工作目標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中,他也不斷地用實際行動踐行著。
“平時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主要是在工裝和刀具的設計上,工裝的設計是常見的工作。”“薄壁類動主觸頭”是高壓開關設備斷路器滅弧室的核心零件,這類零件的壁厚只有3到5毫米,加工過程中容易產生變形,“甚至手稍微一使勁都會變形。”對這類動主觸頭的加工也一直是困擾車間的一個難題。“一開始這種零件是在普通機床上加工,因為零件的壁很薄,進行人工操作,手的力度可以把握。但是人工一個一個加工,基本可以說是沒有效率的。”為了讓零件在數控機床上也能順利加工,高喜喜自制了一套工裝,把零件套上工裝再進行加工,變形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加工方法進一步簡化,加工效率和零件精度提高,并且保證了零件加工質量的一致性。到現在,他設計的這個工裝都一直運用于一線生產,并且對今后的零件設計也提供了借鑒。
“細長軸類的,就是活塞桿這方面的加工起來也比較麻煩。所以還是自己想一些小竅門啊,也是讓加工更方便。”在產品試驗過程中,活塞桿上的銅套經常脫落,為解決這一情況,高喜喜為其制作了一套壓套工裝,既簡單又實用,并且直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發(fā)生一起銅套脫落現象。
除了在工裝上的創(chuàng)新,2010年至今,高喜喜自制加工刀具累計30余種,涵蓋鏜孔刀、鉆孔延長桿、刀座等,加工零件10000余種。為企業(yè)節(jié)約刀具費用約60000元。“申請倒也談不上,其實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工具,但是實用性是很高的。”
遇到問題、不怕問題、解決問題也成為高喜喜的工作信條,得到了更多人的贊許和傳承。
傳幫帶:努力做好“移動硬盤”
近年來,技工已經成為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yè)關鍵性奇缺人才之一,技工短缺狀況在全國帶有普遍性,全國的數控機床操作工缺口高達60萬人。作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高喜喜也積極承擔著數控機床操作技術的發(fā)展與傳承。
對于剛進車間的新人,高喜喜有“傳、幫、帶”的傳統(tǒng)。“新人剛進車間,雖然課本上的知識都有學習,但和實際操作之間差距還挺大的。”每天,高喜喜會在自己的工作完成之后,在車間中進行觀察,大家有什么技術上的問題,他看到后都會及時指出,幫助工人進行改正。“主要還是技術方面,把我的一些經驗告訴他們,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另外,高喜喜也善于將自己當做一個“移動硬盤”。“希望自己像一個移動硬盤一樣,把經驗儲存住,供大家分享。”
高喜喜也會在西安技師學院的邀請下,給在校學生開展技術講座,解決學生的實際操作問題,拓展思路,使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同時,高喜喜也參與數控機床操作技師考試的答辯工作,從基礎的層面保證技師的技術水平。
技術的傳承僅靠一個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一代一代的傳承。我的力量可以傳承和帶動一部分人,另外的人再傳承給其他人,主要是一個輻射帶動。”高喜喜說。面對技術人才的斷層和流失現狀,高喜喜也從技術工人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國家的政策上可以支持和鼓勵,出臺一些技術人才培養(yǎng)的方法。”另一方面,社會對技術工人的偏見也希望能少一些,“其實說是平等的,還是有很多工人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技術工人也要擺正自身姿態(tài),努力把技術提高,把工作做好。
在繼續(xù)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前不久,高喜喜被評選為西安市總工會第十四屆常務委員會委員,肩上的膽子也更重了。新的任務,就有新的想法。高喜喜為自己定下了“立足一線、適時溝通、及時反饋、積極宣傳”的工作方針。“這個主要就是上傳下達。把工會的一些政策和信息積極的宣傳給廣大工人們,也廣大職工的合理訴求反映給工會,積極溝通,解決問題。”
從普通銑工到數控機床操作員,從操作員到技術攻關帶頭人,高喜喜一直把“超越自我,不斷進取”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超越。“干一行就要愛一行、專一行,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也是數控人應該有的精神。”高喜喜這樣說道。
版權與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機床商務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機床商務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機床商務網,//www.467cc.cn/。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