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工匠李軍影:磨工專業(yè)“硬活兒”的克星
2016年08月02日 17:05機床商務網點擊:6789作者:李英強
【中國機床商務網 行業(yè)精英】李軍影,58歲,中鋼集團邢臺機械軋輥有限公司磨工專業(yè)技師,全國技術能手,河北省“能工巧匠”,享受河北省政府津貼、國務院特殊津貼。他利用實踐經驗和技術專長,完成的“大數(shù)控磨床參數(shù)優(yōu)化”、“軋輥頂托磨技術”,填補了國內磨床技術空白。
人物速寫
身材干練、雙鬢斑白、走起路來一陣風,骨子里有股軍人特有的氣質。
用扭簧表檢測軋輥加工精度
一把千分尺、一臺千分表,是他巡查車間的貼身“武器”,磨床軋輥上,千分尺一卡,單手從上衣口袋摸出一幅花鏡,瀟灑地甩開眼鏡腿兒,前驅身,眼睛幾近貼在千分尺密位刻度,追求著精益求精。
為解決一個技術難題,他憋得夜不能寐,半夜起床也要弄個明白,妻子說他讓軋輥給整神經了。
他對徒弟實行“哥們式管理”,誰家有事,都親自幫忙上陣張羅,倍加有愛。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每早5點到崗、晚10點歸家,他說,那是一種責任和堅守。
他是一名老偵察兵,對數(shù)據(jù)度講究穩(wěn)、準、精。34年來,磨床加工的產品質量合格率、一級品率、一次交檢率達到100%。
磨床技術中,一旦發(fā)生相對于中心孔位移,磨出的軋輥就是一支報廢品。然而,如何解決這個技術難題,查找磨床技術資料,國內外一片空白。
磨床過程中,由于軋輥僅靠兩端支撐懸空而高速轉動,受軋輥重力下沉影響,常常出現(xiàn)位移。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要么軋輥磨偏量大于余量不能保證圖紙要求、要么停機更換,既影響質量又影響效率。
李軍影迎難而上,四班倒扎在車間磨床上,反復試驗,歷時1周時間,研究創(chuàng)新“頂托磨技術”攻克了難題。
頂托磨技術在磨床車間應用后,每臺數(shù)控軋輥磨床機每月生產效率,從20支提高到160支。
34年來,李軍影解決軋輥生產過程中加工質量,為企業(yè)和客戶挽回損失千萬元。他說,唯有一遺憾,沒能把研究“頂托磨技術”的大量資料、數(shù)據(jù)整理匯編成書,以供借鑒參考。
“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這是他永遠追求的極限目標。
眼里容不得半個微米差
每臺軋機對軋輥有著不同的特殊技術要求,因此,軋輥被稱為軋機的“心臟”,軋輥作為個性化定制產品,從技術進步的意義來講,大到決定著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小到決定著鋼鐵制品的質量。
軋輥自打請上磨床那一刻,李軍影就與微米死磕上。
有的軋輥部位,圖紙標號要求磨削精度誤差0.0001毫米,數(shù)控臺輸入數(shù)據(jù)、開啟設備、反復磨削、反復檢測,直到自檢合格才下線交檢。
李軍影擔負的磨床加工工序,是軋輥磨削中精度要求高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軋輥成型加工的后一道工序,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磨進量,關系著軋輥上機后的軋制精度,更關系著鋼材成品質量的等級。
李軍影深知,半個微米的誤差,帶來的是軋輥的致命傷。
做士兵就要做士兵,做磨床工就要精益求精。軍人出身的李軍影,5年的戎裝生涯,見證了他從普通士兵到士兵的奮斗成長之路。
李軍影自豪是一名偵察兵。射擊規(guī)范要求缺口、準星、靶心三點一線,才能打出好成績,狙擊槍瞄準鏡中,半個密位差決定著射擊目標的失敗,從那時起,他就與度微米死磕上。
冰天雪地里,百米胸環(huán)靶,臥姿瞄準,兩個小時,眼睛一眨不眨。
“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李軍影帶著軍人特有的毅力和韌勁,1982年,退伍后來到中鋼集團邢臺機械軋輥有限公司加工二分廠磨床班。
李軍影剛進磨床車間時,就抱著“要做一名好的磨床操作工”的信念,從學習磨床的技術性能、工作原理、加工刃具、卡盤裝具入手。
為盡快完成從一名士兵到合格工人的轉變,李軍影成了車間公認的鐵人。他跟隨的師傅倒班休息,而他不休,繼續(xù)跟著接班的師傅學習;這臺磨床機停休了,他跟著另一臺磨床機。
李軍影說,每個班工作的磨床機相對固定,為了能到其他班工作的磨床機學習,主動示好,師傅累了,遞上水,幫著擦床子、打掃衛(wèi)生……
時間久了,師傅們對這位既勤快又好學的小伙子深得喜歡,常常愿意手把手地教。
回到家,李軍影認真鉆研機械加工技術等專業(yè)書籍,遇到不懂的知識就標注上記號,上班后虛心向師傅請教。
在磨工專業(yè)有這樣一個規(guī)律,一般磨工少三年才能出徒,而李軍影卻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順利完成了獨立操作,并成為車間的操作技術骨干。
他的徒弟趙仕博“怨言”:師傅經常拿軍人的標準要求大家,可大家又不是軍人出身,太嚴了。
李軍影嚴肅地說:“作為軍人,只有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才能少流血;作為磨床工,只有嚴要求,才能出精品。”
“頂托磨技術”填補空白
2006年,中鋼集團邢臺機械軋輥有限公司二分廠,上了臺設備數(shù)控軋輥磨床設備“磨6”。
原本想著新的數(shù)控設備,更能提升磨削度和提高生產效率,然而,事與愿違,這臺“磨6”簡直就像“魔6”,每個月才生產軋輥20余支。
技術難題“位移”擺在面前,一個軋輥磨削下來,需屢次更換磨床,一是浪費成本,二是嚴重影響效率。
面對技術難題,廠領導急、客戶急、車間內更像炸了鍋,一群人圍著新設備團團轉也愛莫能助,終,廠領導把拿下技術難題的擔子扔給了李軍影。
那時,車間工作機制實行四班倒,李軍影為拿下“位移”難題,白天夜里長在車間,一個班沒能解決,便加入到下一個班。
機床調試、機械設計、加工工藝、查閱資料,整整用了一周時間,在一無資料參考、二無經驗可借鑒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了“頂托磨技術”,當月生產軋輥從20支提高到160支。
從此,李軍影刷新了國內磨工技術的空白,在徒弟面前更穩(wěn)固了他的“師傅”地位。
李軍影說,伴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特殊鋼材產品的需求與磨床裝備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一些新工藝、磨具新材料不斷推陳出新,倒逼出超前的學習與思考,否則,在這些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面前必然會茫然無緒。
如今,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李軍影在面對新情況時,總是為班組里的年輕人做著表率。當年輕人們還了解和適應的時候,他卻已經在加工實踐中摸索試驗,積累了數(shù)據(jù)和加工經驗,辦公桌案頭,學習筆記已堆起高高一摞。
為控制好一個新型磨具的進刀量,李軍影反復試驗幾百次、有時甚至上千次,并詳細記錄下不同的參數(shù)結果,選取佳數(shù)據(jù)進行優(yōu)化。每次新產品試制,詳細記錄下加工難點、重點,產品各部位磨制參數(shù)總是全細,每遇到急活、難活,他都結合實際,對所需加工的部位、部件及所采取的措施、排除問題的方法、效果一一作好記錄。
“技能大師工作室”效應
李軍影潛心研究,根據(jù)軋輥在不同磨削狀態(tài)下的技術形態(tài),將多種磨床加工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總結、提煉出“李軍影磨床操作法”。由此,實現(xiàn)了工件、磨具轉速、托板移速、承重的互補結合,既適用于小噸位、短粗型軋輥的加工,又解決了大噸位、細長型軋輥精度控制問題。
目前,“李軍影磨床操作法”已在公司所有加工分廠磨工工序推廣應用,加工方法已固化成操作技術文件下發(fā)執(zhí)行。
2013年,作為專家組成員,李軍影受公司委派前往武鋼集團軋輥有限公司協(xié)助解決磨床工序存在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問題。
在武鋼的日子里,李軍影沒有因為工作內容和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仍堅守著認真與執(zhí)著,期間,圍繞武鋼軋輥80噸磨床(MK84160)加工效率問題,再一次將“李軍影磨床操作法”進行優(yōu)化提升,總結固化新的磨削加工參數(shù),使80噸數(shù)控磨床輥身磨削效率提高15倍,單支加工效率提高5倍,產品質量也得到明顯改善。
武鋼軋輥公司因該方法的使用,取消了原計劃投入80萬元的重點改造項目。
2015年,李軍影利用自己多年在外奔波積累的人脈,在公司成立了“李軍影技能大師工作室”,定期邀請行業(yè)專家、工程師為公司青年工人開展授課、培訓,組織技術力量圍繞公司發(fā)展的技術瓶頸,展開創(chuàng)新和攻關。
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為貫徹落實《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實施方案》和《河北省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guī)劃(2012-2020)》,將“李軍影技能大師工作室”命名為“河北省技能大師工作室”。
李軍影說:“榮譽面前,我將不負眾望,繼續(xù)為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不讓一個殘次產品下線
數(shù)控機床加工實行的是臺時工作制考核,包括產量、質量、進度等內容。一支軋輥只有一次交檢合格,按計劃入庫才算完成臺時任務。
面對“磨工技術尖兵、拼命三郎、車間主任、副廠長”尊稱,李軍影偏愛“師傅”這一稱謂。
在徒弟心里,師傅的大門永遠為他們敞開著。
工友們在夜班過程中,一旦遇到技術難題無法解決,一個電話打給師傅,困難就迎刃而解。
半夜電話響,是一件讓人心煩的事,可在李軍影妻子眼里,他電話一響,卻來了精神。
妻子常這樣嘮叨,李軍影讓軋輥給整神經了,滿腦子裝的都是軋輥。
每當單位遇上難度大、工期短、制作任務重的活,李軍影更是連班連點十幾、二十幾個小時工作,每月單機作業(yè)臺時核算時,都超定額臺時200%,多的一次竟然達到了額定臺時的近4倍。
“拼硬活兒”是職工們對工作中難加工、要求高工件的戲稱。李軍影面對硬活兒,從不退縮,他說,只有硬活兒才能挑戰(zhàn)極限。尤其是對于技術要求特別高的“硬骨頭”,找資料、查數(shù)據(jù)、想辦法,這是考驗一個人“韌勁兒”的時候。
每拼下一個加工硬活兒,都會積累下豐富的現(xiàn)場操作經驗,而這些被別人看起來是困難的“硬活兒”,也為李軍影成為現(xiàn)場磨工技術操作專家,支墊起不斷向上邁進的臺階。
5月12日,中鋼集團邢臺機械軋輥公司磨工車間,李軍影正快步穿梭于每一臺磨床機前,每到一臺機床都停下腳步,一把千分尺、一臺千分表,按照圖紙標號要求對產品測量一番,針對發(fā)現(xiàn)的技術問題,現(xiàn)場解決、現(xiàn)場傳授徒弟。
李軍影經常教導徒弟:“只有產品閃爍著鏡面般光澤交付包裝工序時,才能將產品流轉卡放心地交付到質檢工序;只有拿到產品檢驗合格通知單時,才能如釋重負。”
未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入鼻香。多年來,經李軍影手的產品質量合格率、一級品率、一次交檢率連年保持100%。
愿望:讓更多年輕人成長起來
如今,李軍影每月一半時間在外出差,幫助客戶解決技術難題,他常說,企業(yè)發(fā)展要靠大家,那么,就需要讓更多的年輕同志快速成長起來。
多年來,李軍影主研的142項創(chuàng)新成果被廣泛應用,今年,李軍影技能大師工作室又確定了《石墨砂輪自位托拋去除暗振玟》等三個攻關課題。
針對公司青年工人技術素質、操作水平參差不齊的現(xiàn)狀,李軍影將多年積累的操作方法、工作經驗和技術訣竅,編成規(guī)范操作、通俗易懂的培訓教材,利用業(yè)余時間,平均每年給青工授課近百個課時。
實戰(zhàn)中,通過現(xiàn)場演示和講解,向青工“手把手”的傳授加工過程中的防錯、糾錯技巧,提高產品精度檢測技術,解決和處理常見問題和難點,使青工在理論技術和實際操作水平均得到提升,企業(yè)磨工受訓率達到100%。
公司工會開展的“導師帶徒”活動中,李軍影在磨床工序培養(yǎng)帶出40多名徒弟,磨床班先后榮獲“河北省工人先鋒號”、“中國機冶建材系統(tǒng)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李軍影的實際操作能力與理論水平得到了業(yè)界認可,兩次被評為“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突出貢獻技師”榮譽稱號,并享受河北省政府、國務院特殊津貼。
李軍影說:“在軋輥磨削方面,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系統(tǒng)的培訓教材,我想在臨退休前完成自己的一個夙愿,把多年磨床一線的珍貴資料整理成書,以供新人借鑒學習。” (原標題:河北大工匠李軍影:磨工專業(yè)"硬活兒"的克星)
(本文來源:河北工人報)
人物速寫
身材干練、雙鬢斑白、走起路來一陣風,骨子里有股軍人特有的氣質。
用扭簧表檢測軋輥加工精度
為解決一個技術難題,他憋得夜不能寐,半夜起床也要弄個明白,妻子說他讓軋輥給整神經了。
他對徒弟實行“哥們式管理”,誰家有事,都親自幫忙上陣張羅,倍加有愛。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每早5點到崗、晚10點歸家,他說,那是一種責任和堅守。
他是一名老偵察兵,對數(shù)據(jù)度講究穩(wěn)、準、精。34年來,磨床加工的產品質量合格率、一級品率、一次交檢率達到100%。
磨床技術中,一旦發(fā)生相對于中心孔位移,磨出的軋輥就是一支報廢品。然而,如何解決這個技術難題,查找磨床技術資料,國內外一片空白。
磨床過程中,由于軋輥僅靠兩端支撐懸空而高速轉動,受軋輥重力下沉影響,常常出現(xiàn)位移。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要么軋輥磨偏量大于余量不能保證圖紙要求、要么停機更換,既影響質量又影響效率。
李軍影迎難而上,四班倒扎在車間磨床上,反復試驗,歷時1周時間,研究創(chuàng)新“頂托磨技術”攻克了難題。
頂托磨技術在磨床車間應用后,每臺數(shù)控軋輥磨床機每月生產效率,從20支提高到160支。
34年來,李軍影解決軋輥生產過程中加工質量,為企業(yè)和客戶挽回損失千萬元。他說,唯有一遺憾,沒能把研究“頂托磨技術”的大量資料、數(shù)據(jù)整理匯編成書,以供借鑒參考。
“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這是他永遠追求的極限目標。
眼里容不得半個微米差
每臺軋機對軋輥有著不同的特殊技術要求,因此,軋輥被稱為軋機的“心臟”,軋輥作為個性化定制產品,從技術進步的意義來講,大到決定著鋼鐵工業(yè)的發(fā)展,小到決定著鋼鐵制品的質量。
軋輥自打請上磨床那一刻,李軍影就與微米死磕上。
有的軋輥部位,圖紙標號要求磨削精度誤差0.0001毫米,數(shù)控臺輸入數(shù)據(jù)、開啟設備、反復磨削、反復檢測,直到自檢合格才下線交檢。
李軍影擔負的磨床加工工序,是軋輥磨削中精度要求高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軋輥成型加工的后一道工序,產品加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磨進量,關系著軋輥上機后的軋制精度,更關系著鋼材成品質量的等級。
李軍影深知,半個微米的誤差,帶來的是軋輥的致命傷。
做士兵就要做士兵,做磨床工就要精益求精。軍人出身的李軍影,5年的戎裝生涯,見證了他從普通士兵到士兵的奮斗成長之路。
李軍影自豪是一名偵察兵。射擊規(guī)范要求缺口、準星、靶心三點一線,才能打出好成績,狙擊槍瞄準鏡中,半個密位差決定著射擊目標的失敗,從那時起,他就與度微米死磕上。
冰天雪地里,百米胸環(huán)靶,臥姿瞄準,兩個小時,眼睛一眨不眨。
“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李軍影帶著軍人特有的毅力和韌勁,1982年,退伍后來到中鋼集團邢臺機械軋輥有限公司加工二分廠磨床班。
李軍影剛進磨床車間時,就抱著“要做一名好的磨床操作工”的信念,從學習磨床的技術性能、工作原理、加工刃具、卡盤裝具入手。
為盡快完成從一名士兵到合格工人的轉變,李軍影成了車間公認的鐵人。他跟隨的師傅倒班休息,而他不休,繼續(xù)跟著接班的師傅學習;這臺磨床機停休了,他跟著另一臺磨床機。
李軍影說,每個班工作的磨床機相對固定,為了能到其他班工作的磨床機學習,主動示好,師傅累了,遞上水,幫著擦床子、打掃衛(wèi)生……
時間久了,師傅們對這位既勤快又好學的小伙子深得喜歡,常常愿意手把手地教。
回到家,李軍影認真鉆研機械加工技術等專業(yè)書籍,遇到不懂的知識就標注上記號,上班后虛心向師傅請教。
在磨工專業(yè)有這樣一個規(guī)律,一般磨工少三年才能出徒,而李軍影卻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順利完成了獨立操作,并成為車間的操作技術骨干。
他的徒弟趙仕博“怨言”:師傅經常拿軍人的標準要求大家,可大家又不是軍人出身,太嚴了。
李軍影嚴肅地說:“作為軍人,只有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才能少流血;作為磨床工,只有嚴要求,才能出精品。”
“頂托磨技術”填補空白
2006年,中鋼集團邢臺機械軋輥有限公司二分廠,上了臺設備數(shù)控軋輥磨床設備“磨6”。
原本想著新的數(shù)控設備,更能提升磨削度和提高生產效率,然而,事與愿違,這臺“磨6”簡直就像“魔6”,每個月才生產軋輥20余支。
技術難題“位移”擺在面前,一個軋輥磨削下來,需屢次更換磨床,一是浪費成本,二是嚴重影響效率。
面對技術難題,廠領導急、客戶急、車間內更像炸了鍋,一群人圍著新設備團團轉也愛莫能助,終,廠領導把拿下技術難題的擔子扔給了李軍影。
那時,車間工作機制實行四班倒,李軍影為拿下“位移”難題,白天夜里長在車間,一個班沒能解決,便加入到下一個班。
機床調試、機械設計、加工工藝、查閱資料,整整用了一周時間,在一無資料參考、二無經驗可借鑒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了“頂托磨技術”,當月生產軋輥從20支提高到160支。
從此,李軍影刷新了國內磨工技術的空白,在徒弟面前更穩(wěn)固了他的“師傅”地位。
李軍影說,伴隨著時代的進步,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特殊鋼材產品的需求與磨床裝備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一些新工藝、磨具新材料不斷推陳出新,倒逼出超前的學習與思考,否則,在這些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面前必然會茫然無緒。
如今,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李軍影在面對新情況時,總是為班組里的年輕人做著表率。當年輕人們還了解和適應的時候,他卻已經在加工實踐中摸索試驗,積累了數(shù)據(jù)和加工經驗,辦公桌案頭,學習筆記已堆起高高一摞。
為控制好一個新型磨具的進刀量,李軍影反復試驗幾百次、有時甚至上千次,并詳細記錄下不同的參數(shù)結果,選取佳數(shù)據(jù)進行優(yōu)化。每次新產品試制,詳細記錄下加工難點、重點,產品各部位磨制參數(shù)總是全細,每遇到急活、難活,他都結合實際,對所需加工的部位、部件及所采取的措施、排除問題的方法、效果一一作好記錄。
“技能大師工作室”效應
李軍影潛心研究,根據(jù)軋輥在不同磨削狀態(tài)下的技術形態(tài),將多種磨床加工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總結、提煉出“李軍影磨床操作法”。由此,實現(xiàn)了工件、磨具轉速、托板移速、承重的互補結合,既適用于小噸位、短粗型軋輥的加工,又解決了大噸位、細長型軋輥精度控制問題。
目前,“李軍影磨床操作法”已在公司所有加工分廠磨工工序推廣應用,加工方法已固化成操作技術文件下發(fā)執(zhí)行。
2013年,作為專家組成員,李軍影受公司委派前往武鋼集團軋輥有限公司協(xié)助解決磨床工序存在的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問題。
在武鋼的日子里,李軍影沒有因為工作內容和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仍堅守著認真與執(zhí)著,期間,圍繞武鋼軋輥80噸磨床(MK84160)加工效率問題,再一次將“李軍影磨床操作法”進行優(yōu)化提升,總結固化新的磨削加工參數(shù),使80噸數(shù)控磨床輥身磨削效率提高15倍,單支加工效率提高5倍,產品質量也得到明顯改善。
武鋼軋輥公司因該方法的使用,取消了原計劃投入80萬元的重點改造項目。
2015年,李軍影利用自己多年在外奔波積累的人脈,在公司成立了“李軍影技能大師工作室”,定期邀請行業(yè)專家、工程師為公司青年工人開展授課、培訓,組織技術力量圍繞公司發(fā)展的技術瓶頸,展開創(chuàng)新和攻關。
河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為貫徹落實《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實施方案》和《河北省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guī)劃(2012-2020)》,將“李軍影技能大師工作室”命名為“河北省技能大師工作室”。
李軍影說:“榮譽面前,我將不負眾望,繼續(xù)為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不讓一個殘次產品下線
數(shù)控機床加工實行的是臺時工作制考核,包括產量、質量、進度等內容。一支軋輥只有一次交檢合格,按計劃入庫才算完成臺時任務。
面對“磨工技術尖兵、拼命三郎、車間主任、副廠長”尊稱,李軍影偏愛“師傅”這一稱謂。
在徒弟心里,師傅的大門永遠為他們敞開著。
工友們在夜班過程中,一旦遇到技術難題無法解決,一個電話打給師傅,困難就迎刃而解。
半夜電話響,是一件讓人心煩的事,可在李軍影妻子眼里,他電話一響,卻來了精神。
妻子常這樣嘮叨,李軍影讓軋輥給整神經了,滿腦子裝的都是軋輥。
每當單位遇上難度大、工期短、制作任務重的活,李軍影更是連班連點十幾、二十幾個小時工作,每月單機作業(yè)臺時核算時,都超定額臺時200%,多的一次竟然達到了額定臺時的近4倍。
“拼硬活兒”是職工們對工作中難加工、要求高工件的戲稱。李軍影面對硬活兒,從不退縮,他說,只有硬活兒才能挑戰(zhàn)極限。尤其是對于技術要求特別高的“硬骨頭”,找資料、查數(shù)據(jù)、想辦法,這是考驗一個人“韌勁兒”的時候。
每拼下一個加工硬活兒,都會積累下豐富的現(xiàn)場操作經驗,而這些被別人看起來是困難的“硬活兒”,也為李軍影成為現(xiàn)場磨工技術操作專家,支墊起不斷向上邁進的臺階。
5月12日,中鋼集團邢臺機械軋輥公司磨工車間,李軍影正快步穿梭于每一臺磨床機前,每到一臺機床都停下腳步,一把千分尺、一臺千分表,按照圖紙標號要求對產品測量一番,針對發(fā)現(xiàn)的技術問題,現(xiàn)場解決、現(xiàn)場傳授徒弟。
李軍影經常教導徒弟:“只有產品閃爍著鏡面般光澤交付包裝工序時,才能將產品流轉卡放心地交付到質檢工序;只有拿到產品檢驗合格通知單時,才能如釋重負。”
未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入鼻香。多年來,經李軍影手的產品質量合格率、一級品率、一次交檢率連年保持100%。
愿望:讓更多年輕人成長起來
如今,李軍影每月一半時間在外出差,幫助客戶解決技術難題,他常說,企業(yè)發(fā)展要靠大家,那么,就需要讓更多的年輕同志快速成長起來。
多年來,李軍影主研的142項創(chuàng)新成果被廣泛應用,今年,李軍影技能大師工作室又確定了《石墨砂輪自位托拋去除暗振玟》等三個攻關課題。
針對公司青年工人技術素質、操作水平參差不齊的現(xiàn)狀,李軍影將多年積累的操作方法、工作經驗和技術訣竅,編成規(guī)范操作、通俗易懂的培訓教材,利用業(yè)余時間,平均每年給青工授課近百個課時。
實戰(zhàn)中,通過現(xiàn)場演示和講解,向青工“手把手”的傳授加工過程中的防錯、糾錯技巧,提高產品精度檢測技術,解決和處理常見問題和難點,使青工在理論技術和實際操作水平均得到提升,企業(yè)磨工受訓率達到100%。
公司工會開展的“導師帶徒”活動中,李軍影在磨床工序培養(yǎng)帶出40多名徒弟,磨床班先后榮獲“河北省工人先鋒號”、“中國機冶建材系統(tǒng)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李軍影的實際操作能力與理論水平得到了業(yè)界認可,兩次被評為“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突出貢獻技師”榮譽稱號,并享受河北省政府、國務院特殊津貼。
李軍影說:“在軋輥磨削方面,目前還沒有一套完整系統(tǒng)的培訓教材,我想在臨退休前完成自己的一個夙愿,把多年磨床一線的珍貴資料整理成書,以供新人借鑒學習。”
版權與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機床商務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機床商務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機床商務網,//www.467cc.cn/。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