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杰李更祥:在平凡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
2016年05月23日 10:37機床商務網點擊:4466作者:傅雅蓉
【中國機床商務網 行業(yè)精英】廣東科杰機械自動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杰”)是在蓬江區(qū)本土成長起來的高新技術產業(yè)。10年前,科杰的前身還只是一家以雕銑機業(yè)務為主的小企業(yè)。近年來,這家坐落于蓬江區(qū)永盛路的“低調”企業(yè)作為蘋果公司系列電子產品設備的主要供應商之一,逐漸為外界所熟知,并頻頻受到外界關注。10多年來,科杰不斷飛速發(fā)展,目前已發(fā)展成為中國雕銑機制造的龍頭企業(yè)。
李更祥對機械生產的每一個工序都嚴格要求。圖為李更祥在車間作業(yè)。
1996年機電工程專業(yè)畢業(yè)后的李更祥,原本是一名從事模具生產的技術工。2003年因工作變動,李更祥來到科杰,成為一名裝配工,主要從事機械裝配。“干了7年手工模具生產,突然要重新開始與機器打交道,剛開始多少有些不適應。”李更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切雖然都要從零開始,但自己并沒有放棄,反而覺得十分有趣。就這樣,李更祥從生產部一線工人做起,一步一個腳印,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工藝技術,并在2012年,通過自身的努力,成為該公司制造部經理。
不斷改革工藝 提升精度
練就絕活
“剛入職時,我什么都不懂,只能一點點學。”李更祥說,從機械裝配、刮削調配到主軸、氣管油管裝配等,每一道生產工藝都要仔細研究,反復練習。憑著自身的專業(yè)技術,以及從前工作經驗的累積,李更祥很快就摸熟、摸透了雕銑機的生產工藝。盡管對業(yè)務熟悉,但他并沒有因此而馬虎工作,反而對機床機械生產的每一個工序都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安裝的每一個工序的裝配精度不斷提升。
李更祥告訴記者,2005年左右,我國數(shù)控機械制造行業(yè)剛剛興起,生產制造水平十分落后,每一臺雕銑機的生產周期十分長,且質量無法保證,為了改善這種局面,李更祥主動提出成立工藝小組,研究提升工藝精度。隨后在他的帶領下,工藝小組不斷對機床工藝進行摸索,到客戶現(xiàn)場收集資料,對知識進行提煉、綜合、總結等。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1年的努力和嘗試,李更祥帶領的工藝小組終于有了改革的方案。“我們將整機組裝分成了好幾道工序,每道工序由一個小組專門負責。這樣,不僅能讓每一個組對負責的工藝更加熟悉,還能很好地控制每一道工序的精度。”李更祥告訴記者,這個改革方案雖然看上去思路簡單清晰,但如何將從前熟悉的整機裝配工藝拆散?拆成幾個部分?拆散后如何銜接?制定什么樣的標準?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周全。
裝配工藝改革后,產品的產能和質量都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和高度。改革前,一天只能生產幾臺,改革后高峰期一天能生產五十多臺。同時,由于每道工序都是專人制作,且分配合理,所以整機的精度和質量也有了極大的保障,得到客戶的一致好評。
成長歷程
“看不到機器心里不踏實”
在李更祥看來,做裝配工作,基本的就是刮削。“無論是裝道軌、絲桿還是三軸組合,都要求數(shù)據(jù)的。”李更祥告訴記者,在道軌的安裝工序中,需要將兩條軌道平行地固定在底座上,這看似簡單的平行要求,度卻要達到誤差在直徑0.012毫米的范圍內。“普通人的一根頭發(fā),直徑約為0.07毫米,通過這個比較就能知道,0.012毫米是什么樣的概念了。”李更祥笑著說。
剛開始接觸這項工作時,由于自己有模具打磨的經驗與技術,所以在練習基本功時,也更加得心應手。但上手容易,要做到高質量、高一致性卻十分難。“練習刮削需要十足的耐心和十二分的仔細。這項基本功在所有裝配工序上都起著關鍵的作用。”李更祥說,在練習刮削時,每天的時間都仿佛過得特別快,剛上班就埋頭干活,干完一抬頭,外面已經天黑了。
剛開始,李更祥磨好兩塊需要接合的平板,往往需要一天甚至兩天的時間,加班對他來說就像家常便飯。后來技術熟練了,速度也越來越快,精度更是越來越準,用李更祥的話說:“這就要靠感覺和經驗。”現(xiàn)在,李更祥已經成為公司制造部經理,許多基礎工作不需要他親自動手,但他每天大部分的工作時間仍然泡在車間里。“在車間待久了,看不到機器心里不踏實。”李更祥說。
匠人匠心
現(xiàn)代工匠應推陳出新
談到現(xiàn)代工匠精神,李更祥的理解是“在平凡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李更祥看來,如今的社會,每份職業(yè)、每個崗位都有著無限的發(fā)展空間和可能。重要的是,不能在看似平凡的崗位上停滯不前,也不能如過去一般閉門造車,應主動走出去學習和探索,推陳出新、精益求精。
【個人檔案】
姓名:李更祥
年齡:41歲
職務:廣東科杰機械自動化有限公司制造部經理
工齡:13年
特長:機械裝配
(原標題:“在平凡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記廣東科杰機械自動化有限公司制造部經理李更祥)
(本文來源:江門日報)
李更祥對機械生產的每一個工序都嚴格要求。圖為李更祥在車間作業(yè)。
不斷改革工藝 提升精度
練就絕活
“剛入職時,我什么都不懂,只能一點點學。”李更祥說,從機械裝配、刮削調配到主軸、氣管油管裝配等,每一道生產工藝都要仔細研究,反復練習。憑著自身的專業(yè)技術,以及從前工作經驗的累積,李更祥很快就摸熟、摸透了雕銑機的生產工藝。盡管對業(yè)務熟悉,但他并沒有因此而馬虎工作,反而對機床機械生產的每一個工序都嚴格要求自己,讓自己安裝的每一個工序的裝配精度不斷提升。
李更祥告訴記者,2005年左右,我國數(shù)控機械制造行業(yè)剛剛興起,生產制造水平十分落后,每一臺雕銑機的生產周期十分長,且質量無法保證,為了改善這種局面,李更祥主動提出成立工藝小組,研究提升工藝精度。隨后在他的帶領下,工藝小組不斷對機床工藝進行摸索,到客戶現(xiàn)場收集資料,對知識進行提煉、綜合、總結等。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近1年的努力和嘗試,李更祥帶領的工藝小組終于有了改革的方案。“我們將整機組裝分成了好幾道工序,每道工序由一個小組專門負責。這樣,不僅能讓每一個組對負責的工藝更加熟悉,還能很好地控制每一道工序的精度。”李更祥告訴記者,這個改革方案雖然看上去思路簡單清晰,但如何將從前熟悉的整機裝配工藝拆散?拆成幾個部分?拆散后如何銜接?制定什么樣的標準?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周全。
裝配工藝改革后,產品的產能和質量都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和高度。改革前,一天只能生產幾臺,改革后高峰期一天能生產五十多臺。同時,由于每道工序都是專人制作,且分配合理,所以整機的精度和質量也有了極大的保障,得到客戶的一致好評。
成長歷程
“看不到機器心里不踏實”
在李更祥看來,做裝配工作,基本的就是刮削。“無論是裝道軌、絲桿還是三軸組合,都要求數(shù)據(jù)的。”李更祥告訴記者,在道軌的安裝工序中,需要將兩條軌道平行地固定在底座上,這看似簡單的平行要求,度卻要達到誤差在直徑0.012毫米的范圍內。“普通人的一根頭發(fā),直徑約為0.07毫米,通過這個比較就能知道,0.012毫米是什么樣的概念了。”李更祥笑著說。
剛開始接觸這項工作時,由于自己有模具打磨的經驗與技術,所以在練習基本功時,也更加得心應手。但上手容易,要做到高質量、高一致性卻十分難。“練習刮削需要十足的耐心和十二分的仔細。這項基本功在所有裝配工序上都起著關鍵的作用。”李更祥說,在練習刮削時,每天的時間都仿佛過得特別快,剛上班就埋頭干活,干完一抬頭,外面已經天黑了。
剛開始,李更祥磨好兩塊需要接合的平板,往往需要一天甚至兩天的時間,加班對他來說就像家常便飯。后來技術熟練了,速度也越來越快,精度更是越來越準,用李更祥的話說:“這就要靠感覺和經驗。”現(xiàn)在,李更祥已經成為公司制造部經理,許多基礎工作不需要他親自動手,但他每天大部分的工作時間仍然泡在車間里。“在車間待久了,看不到機器心里不踏實。”李更祥說。
匠人匠心
現(xiàn)代工匠應推陳出新
談到現(xiàn)代工匠精神,李更祥的理解是“在平凡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李更祥看來,如今的社會,每份職業(yè)、每個崗位都有著無限的發(fā)展空間和可能。重要的是,不能在看似平凡的崗位上停滯不前,也不能如過去一般閉門造車,應主動走出去學習和探索,推陳出新、精益求精。
【個人檔案】
姓名:李更祥
年齡:41歲
職務:廣東科杰機械自動化有限公司制造部經理
工齡:13年
特長:機械裝配
(原標題:“在平凡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記廣東科杰機械自動化有限公司制造部經理李更祥)
版權與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機床商務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機床商務網,轉載請必須注明機床商務網,//www.467cc.cn/。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