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2噸/小時生活污水處理設備銷售
閱讀:257 發(fā)布時間:2020-1-102噸/小時生活污水處理設備銷售
小宇環(huán)保用真誠對待每一位客戶,不管您在哪,設備就給您送到哪。我們的設備質量好,性價比高,沒有中間商。選擇小宇環(huán)保就對了。
污水處理新技術——造粒流化床污水處理技術
1、流化床基本概念
當一種流體以不同速度向上通過顆粒床層時,可能出現(xiàn)以下幾種情況。固定床——當流體的速度較低時,流體只是穿過靜止顆粒之間的空隙而流動,這種床層稱為固定床。初始或臨界流化床——當流體的流速增大至一定程度時,顆粒開始松動,顆粒位置也在一定的區(qū)間內進行調整,床層略有膨脹,但顆粒仍不能自由運動,這時床層處于初始或臨界流化狀態(tài);流化床——如果流體的流速升高到全部顆粒剛好懸浮在向上流動的氣體或液體中而能做隨機的運動,此時顆粒與流體之間的摩擦力恰與其凈重力相平衡。
此后床層高度L將隨流速提高而升高。這種床層稱為流化床;稀相輸送床——若流速再升高達到某一極限值后,流化床上界面消失,顆粒分散為懸浮在氣流中,并被氣流帶走,這種床層稱為稀相輸送床。
2、流化床的特點
流化床中的氣固運動狀態(tài)很像沸騰著的液體,并且在許多方面表現(xiàn)出類似于液體的性質。流化床具有象液體那樣的流動性能,固體顆粒可從容器壁的小孔噴出。并象液體那樣,從一容器流入另一容器;再如,比床層密度小的物體可很容易的推入床層,而一松開,它就彈起并浮在床層表面上;當容器傾斜時,床層的上表面保持水平,而且當兩個床層連通時,它們的床面自行調整至同一水平面;床層中任意兩截面間的壓強變化大致等于這兩截面間單位面積床層的重力。
3、造粒型流化床污水處理技術
自我造粒流化床是運用化學工學中準穩(wěn)態(tài)操作原理和反應工程理論,結合混凝工程的實踐經驗提出的一種新型水處理技術。該技術的主要技術指標如下:
初段化學混凝反應在水力混合器中完成,水力停留時間在1min以下;
自我造粒反應在上向流機械攪拌裝置內完成,機械攪拌強度(G值)在30s-1左右,水力停留時間為10-20min;
固液分離在自我造粒流化床上部的固液分離區(qū)內完成,水力停留時間為5-10min;
污泥在分離的同時自動完成濃縮過程,以無機懸浮顆粒為主的體系,分離污泥含水率可達80%~85%,有機成分和無機懸浮物共存體系,分離污泥含水率為90~95%;
分離出水SS濃度通常小于5mg/L,分離區(qū)設置強化分離輔助裝置后分離出水SS濃度通常小于1mg/L;
適用范圍:原水(污水、廢水)SS濃度1,000-20,000mg/L,COD不大于1,000mg/L.
該技術在特殊設計的一體化裝置得以實現(xiàn)。其主要特點是水力停留時間短,體積小,占地面積小,適用性廣,使用靈活,處理效率高,可同時完成固液分離和污泥濃縮。
該技術可廣泛用于高濁度給水處理、高懸浮物濃度廢水處理與回用、水廠和城市污水廠污泥濃縮、建筑工地廢水處理、災害救助水處理等。
生物濾池:
其大的特點是集生物氧化和截留懸浮固體于一體,節(jié)省了后續(xù)沉淀池,厭氧水解—高負荷生物濾池處理系統(tǒng)集初沉池、曝氣池、污泥回流設施以及供氧設施等于一身,大大簡化了污水處理流程。
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是利用人工水生態(tài)系統(tǒng)內多級生物的稀釋降解作用來去除或削減水中污染物的方法。人工濕地作為一種新型生態(tài)污水處理技術具有投資和運行費用低、抗沖擊負荷能力強、處理效果穩(wěn)定、出水水質好、水生植物有一定經濟價值等諸多優(yōu)點。用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主要是潛流人工濕地。
無動力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
生活污水首*入厭氧消化池,污水中的懸浮物沉降下來成為污泥,污泥通過一定時間的自然發(fā)酵,有機物得到降解。出水水質穩(wěn)定達到國家二級排放標準。
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新型生活污水厭氧凈化池(或稱城鎮(zhèn)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是一種小型分散化污水處理裝置。生活污水凈化沼氣池是在化糞池和沼氣池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解決了化糞池處理效果差、 沉積污泥多、沼氣池沼氣回收率低的弊端,其工藝流程見圖5。
地下土壤滲濾系統(tǒng):
該系統(tǒng)將污水投配到土壤表面具有一定構造的滲濾溝中,污染物通過物理、化學、微生物的降解和植物的吸收利用得到處理和凈化。該種工藝技術是將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經一定構造、距地面約50 cm深和具有良好擴散性能的土層中,污水緩慢通過布水管周圍的碎石和砂層,在土壤毛管作用下向附近土層中擴散,并利用土壤中的大量微生物,將污水中的污染物質過濾、吸附、降解。地下土壤滲濾凈化系統(tǒng)建設容易、維護管理簡單,基建投資少,運行費用低。整個處理裝置放在地下,不損害景觀,不產生臭氣。但是負荷較低,不適合人口集中、污水產量較大的地區(qū)。
厭氧氨氧化工藝:
厭氧氨氧化工藝是由荷蘭Delft理工大學根據厭氧氨氧化原理研究開發(fā)的一種新型污水生物脫氮工藝。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了多種生物脫氮工藝,如CANON、OLAND等。由于厭氧氨氧化過程是自養(yǎng)的,因此不需要另加COD來支持反硝化作用,與常規(guī)脫氮工藝相比可節(jié)約100%的碳源。而且如果把厭氧氨氧化過程與一個前置的硝化過程結合在一起,那么硝化過程只需要將部分NH4+氧化為NO2–N,這樣的短程硝化可比全程硝化節(jié)省62.5%的供氧量和50%的耗堿量。
膜系統(tǒng)主要參數(shù)
膜材質
目前AnMBR使用的膜的是親水性陰離子 有機膜,膜的孔徑在0.1μm左右,膜材質從早期 的聚砜(PS)、聚丙烯睛(PAN)等超濾膜的使用發(fā)展 到以聚烯烴(PE和PP)、聚偏氟乙烯(PVDF)為主 的微濾膜。日本膜專家通過長期的研究和實踐認為 用于成分復雜的污水處理聚偏氟乙烯和聚烯烴有 其優(yōu)良的化學穩(wěn)定性、抗氧化性和耐污染性,是有前途的膜材料。AnMBR中使用的膜組件有平板膜、管式膜和中空纖維膜,發(fā)展到目前以中空纖 維膜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