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文章
每天500噸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供應
閱讀:199 發(fā)布時間:2019-10-24每天500噸地埋式污水處理設備供應
小宇環(huán)保的設備性能原則是安全、可靠、優(yōu)于國家標準、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維護簡單。設備質量有保證,運輸更快捷,售后更完善,得到了眾多新老顧客的喜愛與支持。千百次的詢價,不如一次訂購,買到就是賺到,物超所值。選擇小宇給您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什么是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
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又稱普通活性污泥法或推流式活性污泥法,是早成功應用的運行方式,其他活性污泥法都是在其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曝氣池呈長方形,混合液流態(tài)為推流式,污水和回流污泥一起從曝氣池的首端進入,在曝氣和水力條件的推動下,混合液均衡地向后流動,后從尾端排出,前段液流和后段液流不發(fā)生混合。廢水濃度自池首至池尾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因此有機物降解反應的推動力較大,效率較高。曝氣池需氧率沿池長逐漸降低,尾端溶解氧一般處于過剩狀態(tài),在保證末端溶解氧正常的情況下,前段混合液中溶解氧含量可能不足。推流式曝氣池一般建成廊道型,為避免短路,廊道的長寬比一般不小于5:1,根據(jù)需要,有單廊道、雙廊道或多廊道等形式。曝氣方式可以是機械曝氣,也可以采用鼓風曝氣。其基本流程見圖4—4。
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有哪些特點
(1)優(yōu)點:①處理效果好,適用于處理凈化程度和穩(wěn)定程度較高的污水。②根據(jù)具體情況,可以靈活調整污水處理程度的高低。③進水負荷升高時,可通過提高污泥回流比的方法予以解決。
(2)缺點:①曝氣池容積大,占地面積多,基建投資多。②為避免曝氣池首端混合液處于缺氧或厭氧狀態(tài),進水有機負荷不能過高,因此曝氣池容積負荷一般較低。③曝氣池末端有可能出現(xiàn)供氧速率大于需氧速率的現(xiàn)象,動力消耗較大。④對沖擊負荷適應能力較差。
厭氧- 好氧工藝是中、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的適宜工藝。這是因為:
1. 厭氧法多適用于高濃度有機廢水的處理, 能有效地降解好氧法不能去除的有機物, 具有抗沖擊負荷能力強的優(yōu)點,但其出水綜合的指標往往不能達到處理要求;
2. 厭氧法能耗低和運行費便宜,尤其在高濃度有機廢水時,厭氧法要比好氧法經濟得多;
3. 好氧法則多適用于中低濃度有機廢水的處理, 對于高濃度且水質、水量不穩(wěn)定的廢水的耐沖擊負荷能力不如厭氧法,尤其當進水中含有高分子復雜有機物時,其處理效果往往受到嚴重的影響。厭氧- 好氧聯(lián)合處理工藝可大大改善水質及運行的穩(wěn)定性,但由于厭氧段實現(xiàn)了甲烷過程,因而對運行條件和操作要求較為嚴格,同時因原水中大量易于降解的有機物質在厭氧處理中被甲烷化后,剩余的有機物主要為難生物降解和厭氧消化的剩余產物, 因而盡管其后續(xù)的好氧處理進水負荷得到大大降低,但處理效率仍較低。此外,該工藝須考慮復雜的氣體回收利用設施,從而增加基建費用。而水解酸化工藝則將厭氧處理控制在產酸階段, 不僅降低了對環(huán)境條件(如溫度、p H、DO 等) 的要求, 使厭氧段所需容積縮小,同時也可不考慮氣體的利用系統(tǒng),從而節(jié)省基建費用。由于厭氧段控制在水解酸
化階段,經水解后原水中易降解物質的減少較少,而原來難以降解的大分子物質則被轉化為易生物降解的物質,從而使廢水的可生化性及降解速率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其后續(xù)好氧處理可在較短的HRT下達到較高的處理率。兩相厭氧消化工藝即是將厭氧消化中的產酸相和產甲烷相分開,以便獲得各自優(yōu)的運行工況。與水解酸化過程相比, 其產酸段對產物的要求是不同的(以乙酸為其產物) 。
合建式曝氣池有哪些基本要求
(1)曝氣池深度不宜太大,當曝氣池直徑小于17m時,池深不應超過4.5m。曝氣葉輪直徑≥1m時,曝氣區(qū)超高要≥1.2m,曝氣葉輪直徑。
(2)曝氣混合液通過回流窗進入導流區(qū),回流窗可以起到消減旋流的整流作用,過窗流速為0.1~0.2mm/s,窗上設調節(jié)閘門。回流窗的高度為600mm,寬度一般為400或500mm,通常回流窗口的總開口寬度與曝氣筒周長之比為30%~40%。
(3)導流區(qū)位于曝氣區(qū)和沉淀區(qū)之間,其作用是消能和防止旋流,并釋放出曝氣混合液中挾帶的氣泡。導流區(qū)的寬度和高度分別為0.6m和1.5m左右,水力停留時問為4~6min,沉降流速以5~7mm/s為宜,同時設置輻射狀導流板5~7塊。
(4)曝氣區(qū)底部的順流圈的作用是為了避免曝氣機的強烈攪拌對污泥區(qū)和沉淀區(qū)產生干擾,并消除污泥回流時對曝氣區(qū)產生的不利影響。順流圈底部直徑應比池底直徑大200~300mm,不論曝氣池直徑大小,順流圈的長度均采用600mm,順流圈距離池底為350mm。
(5)沉淀區(qū)高度一般為1.6~1.8m,當曝氣池中MLSS為3~4g/L時,而且出水三角堰的水平度必須合格,沉淀區(qū)底部污泥區(qū)的容積要求可以貯存2h泥量。
(6)污泥區(qū)底部有回流縫與曝氣區(qū)相通,依靠表面曝氣機的提升力使污泥循環(huán)回流。為保證回流縫不被堵塞,縫隙尺寸必須足夠大,一般回流縫寬150一300mm、長600mm、傾角為45°,回流縫的流速通常為15~20ram/s。
(7)合建式曝氣池回流比較大(R為3~5),因此這種曝氣池的名義停留時間雖然有3~5h,但實際上往往不到1h,屬于短時曝氣。
廢水預處理單元
考慮樹脂序批生產,廢水水量、水質波動大的特點,預處理單元由集水井、調節(jié)池、混凝反應池、沉淀池組成。廢水通過集水井收集泵入調節(jié)池,以達到調節(jié)水量、均化水質的目的。再通過混凝反應沉淀作用,使懸浮物和部分有機污染物沉淀分離去除,降低COD、SS 濃度,減少后續(xù)處理的負荷。
② A 級水解酸化-A 級生物接觸氧化
A 級水解酸化池主要利用厭氧過程中水解酸化階段產酸菌的作用,將水中結構復雜的大分子有機物水解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有機物,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為后續(xù)好氧生物處理提供必要的條件[3]。
A 級生物接觸氧化池主要為高負荷生物吸附段,它利用活性污泥的吸附混凝特性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污水中有機物吸附于活性污泥上,然后進行部分降解,產生的生物污泥在A 級沉淀池中沉降,部分回流至A 級曝氣池,剩余污泥由此排出系統(tǒng)。
③ B 級水解酸化-B 級生物接觸氧化
污水經A 級接觸氧化處理,有機污染物可吸附降解60%,隨后進入B 級水解酸化池-B 級接觸氧化池。在B 級水解池中大分子難降解有機物得到進一步的水解,廢水可生化性進一步提高,B 級接觸氧化通常以低負荷長泥齡運行,可使剩余污染物得到有效降解。池內設組合生物填料,處理效率高,抗沖擊負荷能力強,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使廢水得到凈化。
什么是吸附一再生活性污泥法
吸附一再生活性污泥法又稱生物吸附法或接觸穩(wěn)定法,其主要特點是將活性污泥對有機污染物降解的吸附和代謝穩(wěn)定兩個過程,在各自反應器內分別進行。污水和已在再生池經過充分再生、具有很高活性的活性污泥一起進入吸附池,二者充分混合接觸15~60min后,大部分有機污染物被活性污泥吸附,污水得到凈化。吸附一再牛法的基本工藝流程見圖4—6。
吸附一再生活性污泥法優(yōu)缺點如何
(1)優(yōu)點:
①對呈懸浮、膠體狀態(tài)的有機物去除*,適于處理懸浮性有機物較多的工業(yè)廢水。
②與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相比,凈化構筑物吸附池和再生池容積較小,占地面積少,基建投資少。
③由于吸附一再生活性污泥法需氧量比較均勻,氧利用率較高,能耗較低。
④由于吸附一再生活性污泥法回流污泥量大,且大量污泥集中在再生池,當吸附池內活性污泥受到破壞后,可迅速引入再生池污泥予以補救,因此具有一定沖擊負荷適應能力。
(2)缺點:
①與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相比,處理出水水質較差。
②對溶解性有機物比例較大的工業(yè)廢水處理效果不好。
什么是階段曝氣活性污泥法
階段曝氣活性污泥法又稱分段進水活性污泥法或多段進水活性污泥法,是針對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存在的弊端進行了一些改革的運行方式。污水沿池長分段注入曝氣池,使有機負荷在池內分布比較均衡,緩解了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曝氣池內供氧速率與需氧速率存在的矛盾,沿池長F/M分布均勻,有利于降低能耗,又能充分發(fā)揮活性污泥微生物的降解功能。曝氣方式一般采用鼓風曝氣。
階段曝氣活性污泥法有哪些特點
(1)優(yōu)點:
①池體容積比傳統(tǒng)法小三分之一以上,適于處理水質相對穩(wěn)定的各類污水。
②與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相比,提高了空氣的利率,即能耗較低。
③污水沿池長分段注入,提高了曝氣池抗沖擊負荷的能力。
④曝氣池出口混合液中活性污泥不易處于過氧化狀態(tài),在二沉池內固液分離效果較好。
(2)缺點:
①曝氣池后段進水因污泥濃度較低、處理時問較短,有時影響出水水質。
②分段注入曝氣池的污水,如果不能與原混合液立即混合均勻,會影響處理效果。
目前處理城市廢水主要采用生化處理法,但由于該工業(yè)園區(qū)污水處理廠的原水大部分來自食品工業(yè),廢水的有機物濃度較高,因此必須經一定預處理后再進行生化處理。預處理工藝采用混凝沉淀法,加少量的混凝劑可去除廢水中50%以上的有機物。
處理中高濃度的有機廢水常常需要在好氧處理系統(tǒng)前段設置厭氧預處理段,水解酸化可以將廢水中的難降解的大分子有機物分解成易降解的小分子有機物,水力停留時間較短,只部分降解有機物,達到降低好氧生物階段的負荷、改善廢水營養(yǎng)平衡的目的。
好氧處理系統(tǒng)采用循環(huán)式活性污泥法處理工藝,即CAST工藝,指設有生物選擇器及兼氧區(qū)和主反應區(qū)的可變容積反應池,生物選擇器可有效防止污泥膨脹,以序批曝氣—非曝氣方式運行的間歇式活性污泥處理工藝,在一個反應器中完成有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泥水分離的處理功能。它的循環(huán)操作運行過程包括以下四個階段:充水-曝氣階段、沉淀階段、潷水(上清液排出)、閑置階段。CAST工藝具有運行方式靈活、占地面積小、耐沖擊負荷,適合小規(guī)模污水的生化處理。
什么是*混合活性污泥法
*混合活性污泥法是指污水進入曝氣池后,立即與回流污泥及池內原有混合液充分混合,起到了對污水進行稀釋的作用的一種方法。曝氣方式多采用機械曝氣,也有采用鼓風曝氣的。*混合活性污泥法的曝氣池與二沉池可以合建也可以分建,比較常見的是合建式圓形池。
典型的*混合活性污泥法為圓形表面曝氣池,也稱加速曝氣池,其構造和機械澄清池類似。合建式圓形*混合曝氣池可分為曝氣區(qū)、沉淀區(qū)、污泥區(qū)和導流區(qū)四個功能區(qū),加上回流窗、回流縫、曝氣葉輪、減速機及電機等,組成曝氣、沉淀于一池內的生物處理裝置。
混合活性污泥法有哪些特點
(1)優(yōu)點:
①污泥回流比大,對沖擊負荷的緩沖作用也較大,因而對沖擊負荷適應能力較強,適于處理高濃度的有機污水。
②曝氣池內各個部位的需氧量相同,能大限度地節(jié)約動力消耗,表面曝氣機動力效率較高。
③可使曝氣池與沉淀池合建,不用單獨設置污泥回流系統(tǒng),易于管理。
(2)缺點:
①連續(xù)進出水的條件下,容易產生短流,影響出水水質。
②與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相比,出水水質較差,且不穩(wěn)定。
③合建池構造復雜,運行方式復雜。
水解酸化、混合厭氧和兩相厭氧由于各自的作用不同、對產物要求及處理程度的不同, 對各自的運行和操作要求也不同:
1. Eh 不同。在混合厭氧消化系統(tǒng)中,由于承擔水解和酸化功能的微生物與產甲烷菌共處于一個反應器中,整個反應器的氧化還原電位Eh 須嚴格控制在- 300mV 以下以滿足甲烷菌的要求,因而其水解酸化菌也是在此Eh 值下工作的。兩相厭氧消化系統(tǒng)則將產酸相的Eh 控制在- 100~ - 300mV 之間。對水解酸化- 好氧工藝而言,只要將Eh 控制在+ 50mV 下即可發(fā)生有效的水解酸化作用;
2. pH 要求不同。混合厭氧處理系統(tǒng)中,由于控制處理效能的步驟是產甲烷,因而其p H 通常控制在甲烷菌生長的佳范圍(6. 8~7. 2) 以內。兩相工藝中則為控制其產物的形態(tài)而將pH 嚴格控制在6. 0~6. 5 之間,p H 的變化將引起產物的變化而造成對產甲烷相的抑制。對水解酸化工藝而言,由于其后續(xù)處理為好氧工藝, 因而對p H 的要求并不十分嚴格, 且由于水解酸化菌對p H 的適應性較強,因而其適宜p H 范圍較寬(適宜值為3. 5~10 ,優(yōu)值為5. 5~6. 5).
3. 溫度( T) 的不同。對于混合厭氧系統(tǒng)和兩個系統(tǒng)而言,對溫度的要求均嚴格,要么控制在中溫(30~35 ℃) ,要么控制在高溫(50~55 ℃) 。而水解酸化工藝則對溫度無特殊要求,在常溫下仍可獲得滿意的效果。研究表明,當溫度在10~20 ℃之間變化時,水解酸化反應速率變化不大,說明水解酸化微生物對低溫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強;
4. 參與微生物種群及產物的不同。混合厭氧工藝中,由于嚴格控制在厭氧條件下運行,其優(yōu)勢微生物種群為專性厭氧菌,因而完成水解作用的微生物以厭氧菌為主。兩相工藝中則因所控制的Eh 值的不同而以不同菌群存在。如Eh 較低時,以專性厭氧菌為主,而Eh 值較高時則以兼性菌為主。水解酸化工藝通常可在兼性條件下運行,因而其微生物菌群多以厭氧和兼氧菌的混合菌群,有時也以兼性菌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