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屋 1C31113G05
西屋 1C31113G05
1969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GEC)首先研制成功一臺可編程序控制器,并在通用汽車公司的自動裝配線上試用成功,從而開創(chuàng)了工業(yè)控制的新局面。
接著,美國國MODICON公司也開發(fā)出可編程序控制器084。
1971年,日本從美國引進了這項新技術,很快研制出了日本一臺可編程序控制器DSC-8。1973年,西歐國家也研制出了他們的一臺可編程序控制器。我國從1974年開始研制,1977年開始工業(yè)應用。早期的可編程序控制器是為取代繼電器控制線路、存儲程序指令、完成順序控制而設計的。主要用于:1. 邏輯運算 2. 計時,計數等順序控制,均屬開關量控制。所以,通常稱為可編程序邏輯控制器,。 進入70年代,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fā)展,PLC采用了通用微處理器,這種控制器就不再局限于當初的邏輯運算了,功能不斷增強。因此,實際上應稱之為PC——可編程序控制器。
至80年代,隨大規(guī)模和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等微電子技術的發(fā)展,以16位和32位微處理器構成的微機化PC得到了驚人的發(fā)展。使PC在概念、設計、性能、價格以及應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不僅控制功能增強,功耗和體積減小,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編程和故障檢測更為靈活方便,而且隨著遠程I/O和通信網絡、數據處理以及圖象顯示的發(fā)展,使PC向用于連續(xù)生產過程控制的方向發(fā)展,成為實現(xiàn)工業(yè)生產自動化的一大支柱。
可編程序控制器,在二十世紀70-80年代一直簡稱為PC。由于到90年代,個人計算機發(fā)展起來,也簡稱為PC;加之可編程序的概念所涵蓋的范圍太大,所以美國AB公司*將可編程序控制器定名為可編程序邏輯控制器,為了方便,仍簡稱PLC為可編程序控制器。有人把可編程序控制器組成的系統(tǒng)稱為PCS可編程序控制系統(tǒng),強調可編程序控制器生產廠商向人們提供的已是完整的系統(tǒng)了。
1968年美國GM(通用汽車)公司提出取代繼電器控制裝置的要求,第二年美國數字公司研制出了*代可編程序控制器,滿足了GM公司裝配線的要求。隨著集成電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在已有第五代PLC產品了。
在以改變幾何形狀和機械性能為特征的制造工業(yè)和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將原料轉化成產品為特征的過程工業(yè)中,除了以連續(xù)量為主的反饋控制外,特別在制造工業(yè)中存在了大量的開關量為主的開環(huán)的順序控制,它按照邏輯條件進行順序動作號按照時序動作;另外還有與順序、時序無關的按照邏輯關系進行連鎖保護動作的控制;以及大量的開關量、脈沖量、計時、計數器、模擬量的越限報警等狀態(tài)量為主的—離散量的數據采集監(jiān)視。由于這些控制和監(jiān)視的要求,所以PLC發(fā)展成了取代繼電器線路和進行順序控制為主的產品。在多年的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了PLC、DCS與IPC三足鼎立之勢,還有其它的單回路智能式調節(jié)器等在市場上占一定的百分比。
在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發(fā)展快的時期,年增長率一直保持為30~40%。由于PLC機處理模擬能力和網絡方面功能的進步,擠占了一部分DCS的市場(過程控制)并逐漸壟斷了污水處理等行業(yè),但是由于工業(yè)PC(IPC)的出現(xiàn),特別是近年來現(xiàn)場總線技術的發(fā)展,IPC和FCS也擠占了一部分PLC市場,所以近年來PLC增長速度,總的說是漸緩。目前*有200多廠家生產300多品種PLC產品,主要應用在汽車(23%)、糧食加工(16.4%)、化學/制藥(14.6%)、金屬/礦山(11.5%)、紙漿/造紙(11.3%)等行業(yè)。